剛開始接觸到日本文化時,覺得凡事好像都帶著點憂傷,對於稍縱即逝的的事物充滿了感嘆,對萬物的存在充滿了感謝,總是追尋著既美麗又脆弱的時刻,像是煙火綻放後成為灰燼瞬間、春天滿開凋落的櫻、畢業前的盛夏等,從不完美中挖掘出殘缺的美感…
這種對自然景物的投射,包含萬物的情感的獨特日本美感,是在我後來閱讀大西克禮的《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才了解它原來是有名詞去定義的,其中更有不同種的概念分別為「物哀 (ものあはれ)」、「幽玄(ゆうげん)」、「侘寂(わびさび)」。
3種獨特的日本美感
①物哀 (ものあはれ)
當我初次接觸到這個詞時,我直覺地認為它就是字面上的解釋,像是「傾訴某種美麗的悲傷」,但後來讀過大西克禮的《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才發現發現其實它的意思應該是比較貼近「對事物的敏感度」,所以物哀的「哀」不是單指哀愁的意思,而是指對所見事物所感嘆,見物而引發自己心中感受所發出的嘆息之聲(有點類似「啊(あ)」、「唉呀(はれ)」),在很多日文歌曲、小說、詩詞裡都可感受到。雖然物哀 (ものあはれ)不單指悲傷的情感,但相比與開心與有趣搞笑等,悲傷痛苦的情緒還是最讓人刻骨銘心,下面推薦一首我很喜歡的曲子イルカ《なごり雪(殘雪)》。
「日本人は、もののあはれを感じます。もののあはれとは、人生や花鳥風月などに対する、味わい深い情緒や情感を表す言葉です。」
《日本式論》
②幽玄(ゆうげん)
幽玄(ゆうげん)一詞源發於中國,指得是老莊思想中幽深、玄妙的境界,傳入日本之後,被擴大解釋為美的一種型態,在日本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融合成一種獨特的美學,幽玄的感受有點像一種空寂而深遠的意象,是微朦朧,在黑暗中透露著一絲光明,不可言語深不可測的,是一種飄忽不定的美的特質。

③侘寂(わびさび)
「侘」(わび)的意思是「簡陋樸素之美」,而「寂」(さび)則是表現「時間的流淌和萬物無常」,將佛教與日本的神道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日本獨有的「悟」的哲理,被譽為日本文化的中心思想。在建築中最能體現侘寂(わびさび)的著名例子有京都的龍安寺,透過靜謐的庭院與自然的景物,你可以觀察到自然生成的紋理、顏色與光影,它是未經雕琢的,隨著四季雨天氣呈現不一樣的風貌。

最後
謝謝你讀到這!這篇算是給我自己的小筆記,日本的作品常常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憂傷之美,在做這篇筆記前其實我都不知道原來這樣的美學有特定的名詞去定義,在看到大西克禮的的《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其實是非常激動的,希望能給同樣感受到這股特殊氛圍的讀者一點點小幫助,那我們下一篇文章裡見了!
Reference 《日本式論》網站(モト) http://nihonshiki.sakura.ne.jp/ 《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大西克礼) 《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大西克礼) 《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大西克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058?sloc=main
看著文章不知不覺腦中就會浮現之前去日本所看到那些庭園,
在安靜的佛寺後面…特別有感覺~
Hi An
是的,這些庭院的設計特別重視禪意的體現,僅僅是坐著就可以感受時間的流動所帶來的美
之前不知道在哪裡也有看過這幾個詞
原來都有這些含意在呀!
謝謝你的留言~我也是最近才發現的:d
Hi Lun
謝謝你的留言! 都是很有感覺的文字;)
美學真的是深奧莫測,兩字物哀,幽玄,侘寂等等就可以解析出許多東西~
感謝版主的分享,未來有機會可以購買版主介紹的書籍認識其中美學的奧妙之處!
Hi Daniel
謝謝你的留言!美學有時候難以用文字去定義,但大西老師這本書寫的很到味,滿值得參考的~
這裡好美啊~~
Hi 馬克的足跡
謝謝你~~
這種蟬風真的很讓人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