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確診實記:覺得世界到處都有毒,隔離期到也不想出門

covid確診

7月6日晚上我出現Covid-19的症狀,便自行前往購買快篩試劑,在測試前我不斷地想,應該只是這幾天有點累了吧?也許只是多吹點風?多淋了一些雨?儘管抱著一絲的僥倖心態,內心還是強烈的覺得這肯定是中了…,疫情的這兩年,我從沒有感冒過,在外都很注意的配戴口罩,吃飯時也都盡量一兩個人,就在4天前,我和許久未見的朋友們聚餐(可能有2年了吧),也是睽違很久的在人多的地方用餐,也許自己太過於放鬆,加上覺得打過三劑疫苗、居家辦公,就算真的中了也應該不會太影響到生活的原因,導致我沒有足夠的警覺,現在推算,應該就是在那一天染疫的。

染疫的心境變化

從染疫的那刻到現在(解隔第一天),其實內心還是滿多煎熬的,第一個是很怕傳染給家人,因為在症狀還未顯現的時候,我還和家人去了一趟兩天一夜的小旅行,我媽媽和我同房,傳染給她的機率應該非常高,所以在隔離頭四天的時候我非常害怕她會驗出陽性,但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家人們都快篩陰性且未出現症狀,終於讓自己心中的大石放下,在染疫前我以為儘管確診了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在自己染疫後才發現,這個病毒如果能不被傳染就應該要盡量避免,畢竟它和一般的感冒真的不太一樣,會留下的後遺症也很未知。

隔離的第7天(最後一天),其實我並沒有太多的開心,我知道我可以出去,但我卻不太想要出去,理由有兩個,第一,由於我快篩還是陽性,因此我害怕出去我還是有可能會傳染給其他人,第二,可能是因為染疫導致部分的心理緊張,讓我覺得外面的世界很髒…,好像到處都是病毒的感覺,儘管我知道染疫後的人要再被同樣的病毒株感染機會很低,但碰上別的病毒株的可能性也還是有(BA2、BA2.5),因此讓我某部分的心理有所抗拒,短期內還是都不想和其他人接觸,也習慣了獨自一人的感覺,我並沒有因為獲得了三個月內的無敵星星而開心,而是擔心接下來的新冠後遺症會不會影響我一陣子。

我的確診症狀( Covid-19的Omicron病毒)

在第一天時我開始喉嚨癢,接著鼻水流不停,鼻水是透明的,其實就像是一般感冒一般的症狀,接著第二天時我的喉嚨開始有點腫脹,開始咳嗽,醫生開的藥雖然有點緩和效果但卻也會導致嗜睡,因此第三天到第四天時我都處於有點昏昏沈沈的狀態,接著第五天時會一直覺得有一口痰卡在喉嚨,還是稍微有點咳嗽,早上起來的時候肩頸痠痛,第六天時雖然咳嗽緩解了但是還是稍微會流點鼻水和鼻塞,這時會覺得病情有點好轉,第七天時突然又開始覺得鼻子和喉嚨不太舒服,反反覆覆的。

這一天是隔離的最後一天,但我驗快篩還是一樣陽性,症狀依然喉嚨感覺有痰,小鼻塞,整體來說並沒有太難熬,也沒有發燒,但疲累和症狀有點長,以往的感冒通常一個禮拜就好,但這次過了一個禮拜卻還是不斷地反反覆覆讓我有點擔心,會不會需要花幾個月時間來恢復。

關於台灣的防疫

其實在Covid-19剛爆發的時候,台灣真的自主防疫做得很好很確實,每個人、餐廳都自我把關的很好,但在疫情肆虐了將近3年之久,3劑疫苗的覆蓋率也極高的狀態下,整體氛圍就開始放鬆了不少,加上連續一個月每日確診破萬,好像確診已變成理所當然的狀態,無果沒有那就是「社交邊緣人」,除了口罩、其他的防護設施都形同虛設了。

今年的5月我去了日本一趟,與台灣不同的感受是,就算日本與Covid-19共存了那麼久,但餐廳及各個觀光地、飯店都還是一如既往地遵守防疫規定,例如座位一樣保持距離、口罩一樣戴好,如果在某些需要拿下口罩的地方,一樣有設置隔板、隔間、距離,沒有因為日本確診率高、與Covid-19共存這麼久就少了這些措施,這讓我在日本的時候都很安心,即使在外面用餐也不會恐懼。

不過以我的染疫情況,即便台灣做到跟日本一樣我還是會中,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拒絕社交,只能把可能性縮小,因此在面對人人都有可能染疫的時代,如何不重複染疫似乎變成一個新的議題。

為什麼Covid流感化我還是這麼擔心?

就本人實際染疫的狀態,認為它和一般流感還是有所不同,一般的流感感染在短期內就會痊癒,但Covid儘管醫師告訴你你已經康復了,身體卻不這麼的跟你說,你總是會覺得那裡有些「違和感」,喉嚨還是不時有痰,體力似乎也不像染疫前,雖然這些都是小小的地方,花時間就可以恢復的,但我們對這個病毒還是處於未知,何況它還在不斷地變異中,怎麼知道未來它會不會再度回到像Delta一般致命?又或者疫苗會失效呢?

如果要說染疫後的我未來會有什麼樣的保護措施,我還是會像之前一樣做好防護、預防二次感染,希望在病毒未明朗化之前減少風險,with Covid-19並不是完全不在意它,而是明白Covid-19就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的任何一個角落,而如何防護與之共存。

結語

有些人儘管知道自己可能染疫(有接觸但無症狀)卻不願意快篩,怕影響到工作與生活,但在這背後還是有傳染給他人的風險,也許在我們這個年紀打滿三劑可以無所畏懼,但透過自己再傳染給有慢性疾病的人或是老年人呢?他們可不如我們身強體壯,一點Covid病毒都有可能致命,為了減少自己與他人的風險,即使不回報確診,也可以試試自主管理,至少讓自己傳染給他人的心理壓力小一點也讓周圍安全一些。

關於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