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跟人相處,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我想這是每個「迴避型人格障礙」或是「迴避型依戀」共通的人格特質吧。今年7月,我在生活上碰到了一些風風雨雨,本來以為就如往常一樣不是什麼大事,但對方反應卻讓我出乎意料,甚至對我說「你好像有點負面」,讓我有如雷灌頂一般,開始懷疑起自己和其他人可能真的有點「不同」。
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負面的人,反而可以說是有點樂天派,「負面」這個詞跟我可以說是絕緣體,周圍的朋友總是以樂觀正向來評價我,而我自己也是這樣認為,但就在最近,它出現在我的生命裡了,這樣的批判來得太過突然且強烈,讓我跳脫了往常自我認知的範圍,逼迫自己去想我是不是真的有負面的一面?
在反覆探索與自我覺察的過程裡,我發現自己也許真的對人際關係抱有很深的負面看法──那就是我無法信賴他人。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並不相同,但常常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因此此篇文章是建立在以此基礎上,並以個人的情況綜合兩者來做分享。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人格障礙,針對所有的人際關係交往。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自己有許多不足、劣於他人,極度害怕他人負面批評,索性不與人接觸並迴避,讓人覺得忽冷忽熱、不輕易接受他人的給予和關心、習慣自己獨立完成所有事。
因為迴避的性格,通常也不容易被人發現他內心的焦慮,常被認為性格獨立高冷。內心雖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但卻會事先預想對方對自己不感興趣,因而表現出冷漠疏離的態度,預防自己在關係中受傷。
通常只有在確信自己不會被拒絕的情況,或是知道對方對自己有好感的情況下,才願意與對方建立關係。在職業上也會選擇傾向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以降低與他人社交的機會。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的戀愛模式,通常指親密關係,認為自己不配擁有良好的愛情,對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全、害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等所以迴避。通常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因而讓伴侶有種隔閡與冷漠感,甚至會因為害怕被討厭或是失去,不與伴侶建立深刻的牽絆,通常不是不談戀愛就是每段戀愛極為短暫。這類型的人的伴侶時常覺得不被愛,總是隔個一道牆,無法得知對方的真心。
參考資料:《孤獨的冷漠》岡田尊司、維基百科-迴避型人格障礙、維思維WeisWay
▍為什麼會需要治療?
這樣的人在長大後如果發展得好,會成為極其獨立的人,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會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透過解決難題來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只要不牽扯到他人或是建立親密伴侶,他可以活得很好。
但一但面對建立起親密關係時,伴侶便會無法與這樣的人相處,甚至會受到傷害、覺得不被信任、不被依賴,因此想要「治療」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通常是本人有強烈想要改變現狀的想法,並且有想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慾望,如果本人安於現狀的話,可能永遠不會察覺,也不需要特別積極治療。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迴避型人格
如果你也懷疑自己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可以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的診斷標準來檢查,只要有符合4項(含以上)者,很可能就是迴避型人格障礙者。
*我自己符合4項,但在更年輕一點時可能更多,近幾年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有好轉。
◌ |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
◌ |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
◌ |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
◌ |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
◌ |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
◌ |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
◌ |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
參考資料:《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
另外也可以透過《孤獨的冷漠》一書,後面有附贈自我評測表來幫助判斷自己所屬的依戀模式。

▍自身經驗的分享
幸運的是,在我意識到自己有迴避型人格障礙之前,情況就已經大幅好轉,這可能要歸功於以下3個經歷:
- 與我老公的戀愛關係:對方給我足夠的空間與自由,讓我漸漸學會信任,儘管他被我傷得片體鱗傷,到最近對我當頭棒喝,都是讓我從無感到想要改變的一大動力。
- 誤打誤撞的旅遊經歷:旅遊時因為有時效性,所以我更敢放開心胸去交流,也許沒有維持長期關係的壓力,因此在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朋友,進而治療了我一部分迴避障礙。
- 自己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成長的過程裡,不想麻煩別人的心情很強烈,所以總是自己解決所有事情,養成的強大的自信心,到現在,我可以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價與眼光,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
在後來我真正意識到自己有「迴避型人格障礙」時,並不是這麼乾脆的就承認「沒錯,是我有問題。」而是從對方對我的誤解憤怒中,慢慢轉換到檢討自身,過程可能花了有整整一個月腦內思考,我才承認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並開始學習與治療。
▍如何克服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依戀
察覺到自己有可能是迴避型的人,其實已經往前一大步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去意識到的問題,或者可以說自己可能不願意去接受「自己也有這樣軟弱的地方」。
在治療過程中,不只心裡的疲累,連生理都會像是經過一場馬拉松賽跑似的疲憊不堪…,淺意識會一直不斷告訴你:「這樣很危險!被人傷害了怎麼辦!」但同時也要不斷告訴大腦「沒事的,你已經可以克服了」這樣反覆的過程。
治療並不是說你可以突然變成一個極度外向和所有人都可以交朋友的類型,而是你可以接受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並學會去信任他人、信任自己的伴侶不會傷害你,相信他是值得信賴的,儘管有一天他背叛你,你也沒事的,因為你已經足夠強大。
當然以上所說的也和迴避型依戀有關,可以一起參考將兩者都克服。以下為本人嘗試的步驟與方法,如果你屬於較嚴重的類型,建議一定要尋求諮商師的協助。
步驟&方法:
①意識到自己有「迴避型人格障礙」or「迴避型依戀」
並且有強烈想要改變的決心。
②詳細描述自己過往受傷的體驗
並釐清造成自己害怕的成因。
③突破逃避
不要合理化他人態度也不要先入為主,積極嘗試接受對方對自己的態度,降低過高的期待值,儘管對方對自己的回應是負面,也可以去接受「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在每一次的關係裡去探索,意識到自己與童年時期的自己已有所成長。
④建立與人的連結
剛開始可以先從同好開始,尋找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興趣的人,可以不用擔心自己被評價,開始習慣與他人共處,並嘗試信賴他人。
⑤行動起來,突破自己的界線
嘗試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並去接受對方的反應,不如我們預期也沒關係,去了解坦露自己的心聲也沒事的,我們已不像童年時那麼容易受傷。
在過程中你會發現,你比你自己想的強大很多,儘管信賴別人的結果不如預期,但卻多了很多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機會,這是一個人所無法體驗的寶貴經驗,也是一個人所無法學習的一種成長過程。
▍最後,理解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典型的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成因有可能是在「幼兒期獲得不到父母的關注」、總是需求被拒,亦或是受到父母極端的干涉和關愛等,另也有可能是在「成長期間受到霸凌」等不好的經驗影響,我自己的話是屬於後者。
當然人的性格和氣質也有可能來自遺傳的部分,因此部分活潑的孩子也可能在某些契機下轉為迴避型人格,基因與環境相輔影響。
總體來說「自己被否定的經驗與自尊心受傷」等,都有可能是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成因,儘管有些經歷或許很輕微,但事件的堆疊也會造成重大的壓迫,因而形成「他人對我沒興趣」這樣的自我認知。
▍結論
只要是和他人有關的狀態,我總是比較悲觀,在成長的過程裡,我以100%相信自己的方式活了過來,並將自信心建立在自己身上,不需他人的認可(也許淺意識裡我認為自己無法獲得其他人喜愛),某方面來說也是一種自由吧。
但在開始自我療癒後發現「不論他人說什麼、做什麼,都影響不了你對自身的價值」,並意識到「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可以安心的信任他人」的時候,也許才是真正的自由吧。
好拉~謝謝你看到這裡,希望跟我一樣有同樣困擾的朋友,能一起變成更無所畏懼的自己,變成更強大的2.0版本,那麼我們下篇文章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