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小丑》的過程我是坐如針氈的,心裡一直喊著『就到此結束吧,不要再繼續了』。卻又被迫直視完這場表演。
《小丑》這部電影其實和DC的世界觀沒有太大關係,但也可以算是用另外一種方式詮釋了小丑,以及他是如何誕生,在這部電影裡並不會是好萊塢的的精彩特效場面,也不會看到詭計多端的壞蛋與英雄鬥智,更沒有所謂的邪不勝正,有的只有隨著劇情的推移…讓人陷入泥沼般的沈重壓力,與笑不出來的喜劇。
延伸閱讀:
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 觀後感——是Jimmy病態,還是人們太偽善?
防雷

劇情的一開始就從亞瑟的開懷大笑開場,那是種失去情緒的笑,抑或是一種壓抑痛苦地大笑,那似笑又非笑的笑聲攘人不禁皺起眉頭,也讓人感覺如針扎似的不忍直視。
《小丑》這部電影可以分成幾個面向,但其中最刺進我心裡的是關於社會階層的對立與認知,當亞瑟在街頭被追打時,沒有任何一個人會伸出援手,即使橫死街頭也不會有人關心,甚至連份報誌版面都不會有,但當像是莫瑞這樣的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命就『很值錢』,如果他死了大家會為他哀弔。

一開始亞瑟的世界非常單純,圍繞著媽媽、工作夥伴、心理諮詢所,在他的小世界裡沒有一絲邪惡,甚至儘管處於不公的世界,他仍盡力想要逗大家開心,但亞瑟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一個活在悲劇裡的角色又如何以悲劇來自嘲呢,在一個鏡頭裡,他參加了餐廳的脫口秀表演,當其他人拿出些軼事當笑料時,亞瑟並笑不出來,因為那是他的『現實』,而當別人講些平淡無奇的故事時,亞瑟卻放聲大笑,喜劇其實就是悲劇,當你生活在悲慘中其實你就是活在他人的喜劇中,想想真的挺諷刺的…。
隨著一件一件不幸的事件,亞瑟的世界開始分崩離析,工作夥伴的背叛讓他丟了工作,心理諮詢所因為政府預算的刪減而關閉,而自己的身世之謎也讓亞瑟對媽媽的關係產生了裂痕,一個個的因導致總總的果,一個人要變成壞蛋所需的條件還真不是普通的多!但亞瑟卻是在社會的不斷忽視中最終走向了一個失控的方向。
在一次乘坐電車時,小丑因為意外不小心射殺了三名年輕人,這裡也是一個轉折的開始,在此部電影裡,這三名年輕人象徵著著上層人的權力,他們可以對他人胡作非為,而當底層的人試圖反抗時那是不是好歹,他們的生命比較值錢,甚至他們的死在媒體上獲得了大篇幅的報導,但也因為這起事件,讓蘊藏很久的階層對立一觸即發,一直一來予取予求的上層社會再也無法壓抑住底層人的怒吼,許多人開始認為小丑是為底層的人正義發聲,也讓一直一來受到忽視的亞瑟瞬間登上了舞台。
他以為他會感到懊悔,
他發現其實他並不感到抱歉。
在一次殺戮行為裡他漸漸地掌握了自己,停藥後的他思路也漸漸清晰了起來,也在回憶起悲慘童年後做出殺害母親的決定,也在電影的最尾聲他決定以『小丑』的面貌來面對世人,他無懼的自白讓活在安穩世界的人震撼無比,他與莫瑞的對談中也將模糊的階級意識,以最醜陋的方式赤裸裸的呈現在眾人眼前,他的人生本是場喜劇,既然登台了就要好好演出。

結語
如果要以一句話形容這部電影,那可能會是:神經病是如何誕生、殺人犯的演變、社會階級的對立、喜劇即是他人的悲劇等字眼。
但這部電影真的那麼簡單嗎?看完電影的你是無感、還是感到不安又或是欣喜的認同,站在這個社會階級裡,不同階層的人看完所接收到的訊息都迥然有異,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
最後想說的是,這部片子真是給這個社會的一記猛藥,還有瓦昆的演技真的太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