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製作的《別人眼中的我們》共四集,改編自真實事件『中央公園五人幫(Central Park Five)』,時間要回到1989年4月,那時在紐約中央公園慢跑的一位白人女性遭人強暴並被攻擊陷入昏迷,案發後,警方逮捕數名16歲以下非裔與拉丁裔少年嫌疑犯,其中包含寇瑞懷茲(Korey Wise)、安東麥克雷(Antron McCray)、尤瑟夫撒拉姆(Yusef Salaam)、凱文理查森(Kevin Richardson)以及雷蒙德桑塔納(Raymond Santana),在程序壓力下,即使缺乏犯案證據,警方也依然使用極端的手段逼供,強迫其中五名少年自白編造事件真相,在後續的審判裡,五人皆被定罪且入獄服刑。
別人眼中的我們 觀後感
民主社會中的殘酷多數決
在看完這部劇時我隨手寫下了幾個詞彙「種族歧視」、「程序正義」、「社會輿論」等,試圖釐清這部戲想要帶給我的訊息,劇中美國司法體制對於有色人種的有罪推定、媒體輿論風向、更生人重新適應社會等體制是大家看完後熱烈的討論主軸,但當我反覆的來回端詳後,發現一切是不是都只是「民主社會中的殘酷多數決」的影響變因罷了?

記得以前小時候曾看過一個動畫《奇諾之旅:多數決國家》,劇情大略就是在講述當多數決在沒有被限制的狀態下,一個集體意識就可以合理的殺人這樣的一個概念。這在早期人類社會裡也是被默認的淺規則,只是到了現今社會,我們用了看似更「民主」的方式來執行同樣的程序,而內心深信這就是「公平」從未質疑。在『中央公園五人幫(Central Park Five)』的事件裡,明顯罪證不足、也沒有照正規的口供流程,但陪審團依然給了這五名少年『有罪』的判決,如果今天風向吹向了另一個方向,那社會的輿論是否又會反過來絞殺種族歧視的少數?
之前我不太懂廢死團體的理念,只想著這些剝奪人命的殺人犯憑什麼也有人權?但在民主的體制下,如果多數決是可以殺人的,那麼不只罪犯,坐冤獄的、被陷害的,或是利用體制殺人的情況我們同樣也無法避免,可是說是把可怕的雙面刃。
別人眼中的我們-四集裡分別敘述案件始末
①案發當天
在第一集,警方在事件發生後很快就把案件與當晚聚集在公園的少年做聯想,即使在辦案過程中察覺到五人被逮地點與案件的時間不符,還是想盡辦法編出一套「真相」來圓謊,偵訊過程中,警方非但不讓少年與家人見面,還無視正確的流程威逼利誘,長時間的疲勞轟炸使得少年們妥協錄下虛假的口供,目的就只為了「想回家」。

②審判
第二集更是展現了對於有色人種的偏見與族群分化,當年川普是紐約有權有勢的商界人士,在『中央公園五人幫(Central Park Five)』事件裡,他花了八萬美金在紐約的報紙上登了四頁全版廣告,標題寫著: Bring Back The Death Penalty, Bring Back Our Police!(帶回死刑,帶回我們的警察!),煽動著大眾的情緒,讓人種敵對分化更加劇烈(從 1984 年後紐約州就不再執行死刑)。

③牢獄生活
第三集裡則描述他們的獄中生活和出獄後面對的人生,在獄中度過六年時光再次重返社會後世界已不像當初那樣,即使自己知道自己是被誣陷的,但「有罪」的判決就像深刻的烙印般刻在他們胸前,家人的不信任,找工作碰壁,本該有個快樂的未來,只因為在錯的時間去了錯的地點人生從此變了調。

④平反
第四集的最後,已出獄的四人和獄中的Korey被告知已找到了真正的犯人,當年採集到的DNA與後來自首的犯人完全吻合,如同鐵一般的證據終於讓五人獲得平反,事件後的他們獲得了政府的賠償金,有的人開始了新的事業、有的人組成了新的家庭。

最後
《別人眼中的我們》揭開美國社會對人種歧視從未癒合的傷口,它赤裸裸的呈現法律的缺失與人們未審先判的殘酷事實,而那位30年前負責公園五人幫案子的女檢察官費爾斯坦(Linda Fairstein),也因此付出了代價,她改行寫犯罪小說後來遭出版社解約。
